刘雨娴

发布时间:2024年10月16日来源:教育学院

刘雨娴
大一初到校园,刘雨娴对教育学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的理解。她用勤奋和好奇打开了知识的世界:每一节基础课程的细致笔记,每一次小组讨论的踊跃发言,都让她逐渐掌握了教育学理论的核心。她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,初步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,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,刘雨娴并非一帆风顺。面对复杂的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,她曾一度困惑。但通过向老师请教、查阅文献资料、反复实验分析,她逐步掌握了相关技能,最终在专业竞赛中斩获佳绩。与此同时,她的课堂表现也得到了多位老师的肯定。课堂上,刘雨娴总是提前预习,提出深刻而有见地的问题;课后,她常常与同学讨论,一起解答学习难题。她的刻苦与钻研,换来了年级排名前3%的优异成绩。
教育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,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。刘雨娴深谙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。她曾在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,担任实习教师。面对完全陌生的小学课堂,她起初紧张不已,但通过认真备课、观察资深教师的教学方式,她逐渐找到节奏,赢得了学生的喜爱。实践中,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技能,也进一步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。
大学四年,刘雨娴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,还积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。她积极参与志愿活动,响应学校号召,报名参加了三下乡支教活动。为海口市旧州中学的学生送去知识和关爱。这些经历让她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,也增强了她的社会责任感。三下乡支教活动不仅是她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,也成为她成长的重要转折点。在这里,她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本质,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陪伴成长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学子的初心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。
在大学四年的求学过程中,刘雨娴深刻认识到,课堂学习只是知识获取的一部分,自主学习才是深入探索与个人成长的关键。通过主动拓展学习途径,她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。正是这种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思维,让她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冷静思考、快速适应,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
刘雨娴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,将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进一步延展。她经常阅读教育学经典著作,如杜威的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、布鲁姆的《教育目标分类学》以及加涅的《学习的条件》。这些书籍让她了解到不同教育理论的历史背景、核心思想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。同时,她还关注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。通过阅读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,她了解到全球教育变革趋势,比如信息化教学的普及、个性化教育的兴起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挑战。这些信息让她跳出教科书的框架,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思考教育问题。她并未将学习局限于被动接受知识,而是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在学习过程中,她常常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理论,并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。
刘雨娴始终感恩学校和学院的培养。她表示:“学校不仅给了我扎实的学术基础,还让我懂得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。”学院的老师们对她的无私指导,以及提供的丰富实践机会,让她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。她特别提到学院定期组织的教育学专题讲座,让她开阔了眼界,丰富了知识储备。
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,她期待未来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追求卓越。她说:“教育是终身的事业,作为一名教育学子,我会始终怀抱赤诚之心,行稳致远。”

友情链接